首页 最新消息 万全视角

2021年终盘点之年度舆情大事件

2021.12.31 小灰灰、平凡人等

导语

5G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相互作用呈现多元化格局,舆论场热点频出、传播快速、观点陈杂。2021年舆情事件大事小情如同谍战宫斗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鸿星尔克慷慨捐赠引爆国人激情善举、直播带货“女王”薇娅税案金额巨大引各界关注、特斯拉“不妥协”公关激怒公众、阿里员工“被侵害”百变反转底线模糊、上市公司“内讧”逼宫、金融机构举报违规频出……这些热点事件背后折射的是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与克制、新经济背后资本与监管的博弈、公众对巨头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的拷问、强监管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与风险防控以及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与可持续发展的隐忧。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许多重大事件的新闻来源,上市公司与公众人物时刻处于媒体舆论监督之下。对于重大舆情背后公众诉求的关注与回应,以及企业后续品牌声誉的修复与提升,是新闻公器推动报道重大事件的意义所在。


​本专题汇总了年度上市公司舆情、金融机构舆情和公共事件舆情三个版块,精选12个典型事件,在其中找到给予市场和行业的启示。


上市公司舆情
2021年终盘点

作为上市(拟上市)公司,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他的高关注度。全媒体时代,如果上市(拟上市)公司缺乏舆情危机管理意识,遭遇舆情危机无法及时有效应对,那么就很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淹没在负面社会舆论的汪洋大海中,进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受害者的指责、新闻媒体热炒、上级部门问责及社会公众鄙视批评,其结果是公司社会美誉度及品牌影响力将会受到重创,IPO受阻、股价下跌等等。反之,如果应对得宜,则为提升公司社会美誉度及品牌价值的莫大机会。

2021年,迎来首次意见反馈的慕思股份被证监会追问,经常出现在广告上“洋老头”是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各大媒体一路深挖,IPO前路坎坷:创新医疗内讧“逼宫”,上演股权大战,股价随之跌宕起伏;联想集团被质疑科创板定位不明、资产负债率高企,上演IPO“一日游”;鸿星尔克慷慨捐赠引发公众“野性消费”的诘问等等,无不考验公众公司应对舆情事件的应对力。



慕思床垫要上市 证监会追问“洋老头”

慕思股份在谋求上市的路上舆情不断,一波三折。2020年6月,慕思股份递交招股书,谋求上市。2021年11月29日,进入审核环节的慕思股份被证监会要求包括营收情况、利润情况和广告费用情况等在内59个问题给予回应。其中,在反馈意见中的第26条问题,要求慕斯股份对广告上出现的、时而叼着烟斗,时而目光深邃,长相神似乔布斯的洋老头是谁进行说明,引发媒体高度关注和市场的广泛讨论。

舆情过程

11月29日,IPO排队一年多之后的慕思股份迎来了首次意见反馈。在证监会提出的59个问题中,明确要求慕思股份对公司在宣传上使用的人物肖像照片进行说明。因为该人物肖像太过“神秘”,舆论迅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酵,此时,舆情声量达到第一个波峰;

12月3日,澎湃新闻、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网、东方财富、搜狐、和讯网等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争相报道和转载,该事件关注度持续提高,关注的焦点也从“洋老头”扩大到慕思股份被举报偷税、IPO数据造假等问题上,舆情声量达到第二波峰;由于慕思股份正在IPO首轮问询反馈阶段,暂未发表声明,舆情进入尾声。

舆情影响

慕思股份在广告宣传中的“叼着烟斗的洋老头”形象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享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并提升产品附加值,但品牌知名度的建立和维护需要持续较高成本的投入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作为支撑,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品牌运营与管理的工作难度日益增加,公司可能存在品牌宣传推广定位偏差、品牌代言人行为失当引起负面报道,以及宣传文案表述不当而引发品牌危机风险。

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问题被不断深挖,如果慕思股份涉嫌逃税的行为被税务机关查证属实,并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则其将因不符合发行人规范运行的条件面临不被受理、或不通过审核,最终影响其顺利上市。

对于其他被质疑“假洋品牌”来说,中国制造已经创造了许多奇迹,许多产品也获得了西方消费者的认可,中国消费者应该对本土产品更有信心,另外企业的生存之本应该是产品质量,如果盲目将营销和包装放在首位,迟早会被消费者所唾弃。



创新医疗内讧“逼宫”事件

创新医疗的前身--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以下简称“千足珍珠”,2007年上市,股票代码002173)2016年2月收购建华医院、康华医院、福恬医院3家子公司。2016年6月,千足珍珠更名为创新医疗。2018年,创新医疗全面剥离珍珠资产。2019、2020两年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严重亏损,引发了股东间持续的内斗。今年2月,富浙资本等5股东两次“逼宫”,提请罢免全体董事,引发监管层和舆论的关注。

舆情过程

2月2日,富浙资本等5股东联合提请罢免创新医疗全体董事,董事会因拒绝上述5股东的提请议案收到深交所关注函,引发证券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等的关注,形成第一波舆情高峰;

2月21日,上述5股东再次联合提请罢免全体董事,23日被公司监事会驳回,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华夏时报、新京报、金融界等主流财经媒体争相进行报道,使得该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形成舆情的第二波高峰;创新医疗发布公告取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此事件的舆情进入尾声。

舆情影响

野蛮生长而来的民营企业股东结构中可能潜伏了许多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进入资本市场之后,在市场游戏规则之下、在舆论的聚光灯之下,这些历史问题便集中爆发。就创新医疗而言,如何在风波中扭亏为盈,实现业绩突破,是其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如果没有新的资金入局,重整上市公司,创新医疗的内斗也许还会持续下去,直到符合退市的条件。舆论的报道也引发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部分投资者直接呼吁监管部门介入。



鸿星尔克慷慨捐赠 “野性消费”遭热议

2021年7月河南突遇暴雨灾情,国产品牌鸿星尔克借捐助5000万元物资大作文章,通过线上借势营销,产品大卖,被热情网友戏称“野性消费”,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公司的连年亏损借此一搏,堪称经典营销范例。

鸿星尔克2005年在新加坡上市,股票代码BR9,2011年因财务数据问题被停牌,2020年退市。网传其2020年净利润亏损2.2亿元。

舆情发展

该事件起源于7月21日鸿星尔克官微发布的5000万元物资捐赠消息。由于河南暴雨受灾的高关注度,以及国货品牌和鸿星尔克多年业绩不佳等关注点,事件被网友发现并带来第一次传播,舆论迅速发酵。

7月22日,网友接力将鸿星尔克官博会员服务充值至2140年,鸿星尔克也回应称立志成为百年品牌,引发第二轮传播高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名,阅读量超6亿。当日其天猫、抖音直播间场观达300万人,直播间商品被一扫而空,销售额同比暴增52倍。随后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多次呼吁“理性消费,不要给同行带来困扰”,相关话题登上热榜,事件热度到达顶峰。其舆情具有周期短、热度高的特点,关注媒体以大大小小近百家各种自媒体号为主,部分综合媒体和财经媒体也给予了关注,例如新浪新闻、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上观、中国经济周刊等。

7月27日,激情与亢奋过后部分网友开始思考野性消费、国货转型等问题,事件热度开始消退。

舆情影响

“野性消费”让鸿星尔克的销售业绩一度暴增,创造了该品牌的销售纪录。然而几个月后,鸿星尔克线下销售回归正常,线上销售退潮。在整个事件中,大量的自媒体号极大地推动了舆情爆燃。在国潮崛起的当下,国货品牌在产品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内功有待持续修炼,抓住机遇稳步转型也已刻不容缓。



联想集团科创板IPO“一日游”

2021年9月30日,联想集团(00992)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后,10月8日,仅一个工作日就撤回,创下了终止上市的最快记录。此举引发了关于联想的一场大讨论,相关争议至今仍未平息。

舆情发展

《上海证券报》等主流媒体以及众多财经自媒体聚焦联想集团科创板“一日游”话题,关于联想集团的科创板定位、研发投入、资产负债率、高管薪酬等质疑纷至沓来。舆论一片热议。

意见领袖司马南在其抖音号上连发6个视频,隔空拷问联想,话题涉及:研发投入低、高管巨额薪酬、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负债率高企、民族企业是否实至名归以及众多敏感问题。相关视频在抖音、快手、百度等社交媒体上海量发酵传播,引发市场及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联想没有正面回应,但其内部应对举措被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包括柳传志内部讲话号召员工打响联想声誉保卫战、女秘书约访司马南线下对话等,这些举动又进一步推高舆论热度。随着舆情的不断演进,倪光南等意见领袖加入司马南阵营,胡锡进加入讨论,亦有财新、秦朔等意见领袖持不同意见,舆论场上关于联想话题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争辩与讨论居高不下,未有定论。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联想内网发表了题为《2009年联想控股29%股权转让合法依规》的文章,对当年中科院转让29%联想股权做出解释与回应,表示“本次股权转让,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历次中央巡视和国家审计署审计均未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司马南与部分自媒体对该回应又进行了深究,舆情仍在继续。

观察

此事件是年末资本市场和舆论场上的大事件,司马南以个人自媒体撼动巨头联想集团。争议的核心话题:联想国企改制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有观点认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国企改制,由于法制不健全,改制也没有先例,制度不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不排除有贱卖国有资产的可能。此外,主流舆论普遍认为联想“贸工技”路线已是时代弃儿,也因此它被广为诟病科创属性不足、电脑组装厂、贸易生意人,缺乏历史担当。

争议涉及的话题远超出舆情层面,更为复杂、深远、敏感。但民众积怨背后深层的诉求是对一家曾经的民族企业在历史进程中实业兴邦、创新科技、助力国运缺位的责问。



金融机构舆情
2021年终盘点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水平,关乎金融秩序的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的财富安全与生活获得感。在强监管背景下,金融机构也是今年经济领域舆情的重灾区。各类机构频频违规被罚、员工实名举报不断、反腐案件高发、从业人员不当行为等都是引发声誉风险的敏感源头。

今年以来,银保监和证券业协会相继发布了《声誉风险管理办法(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当声誉受损时,采取措施修复形象,做好声誉资本积累和品牌形象建设。这里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农行大批量违规办卡、平安人寿员工举报、海通证券多次违规被罚评级下降。这些舆情带来的启示:金融机构只有诚实守信、合法合规,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声誉风险隐患,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新华社四问“千余名毕业生被农行开户”

“千余名毕业生被农行开户”将中国农业银行推上了舆情的风口浪尖。2021年12月7日,广西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崇左幼专”)的1400余名2020届已离校毕业生反映,他们持有的银行卡未经本人同意就被办理了二类、三类副卡。很多学生在农行其他分支机构办理工资卡、ETC时被告知“名下卡太多无法开具”,这才知道自己名下多出了大量新的银行账户,每名学生都不例外。这些银行账户究竟是谁给办的?为什么同学们都不知情?既然学生本人不知情,银行又是怎么能把这些账户批量合法办理出来的?学生信息是怎么泄漏的,学校是否知情?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日前,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组建专门工作组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并问责了13名责任人。

舆情过程

崇左幼专2020届毕业生爆料称自己名下账户中多出了不少Ⅱ、Ⅲ类电子账户,开户网点均为中国农业银行崇左江州支行。其他同学反映,自己也有类似情况,舆论迅速在QQ、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酵,此时,舆情声量达到第一个波峰;

12月11日,央广网、澎湃新闻、光明日报、新浪财经、腾讯网、搜狐、和讯网等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争相报道和转载,该事件关注度持续提高,舆情声量达到第二波峰;

12月19日,新华社接连发出“银行未经授权何以能擅自开户?”“开户所用的户主个人信息从何得来?”“擅自开户是何目的?““户主是否会因此遭受损失?”等四个问题追问农行。至此,“千余名毕业生被农行开户”事件该事件关注度达到顶峰。

舆情影响

中国农业银行崇左江州支行现这种情况暴露出几个漏洞:一是基层行合规意识淡薄,忽视合规管理,违规超范围使用客户信息;二是内部审核把关不严,监督检查不到位,岗位制约制度执行不到位,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从中,我们可以把银行声誉风险屡禁不止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声誉事件的衍生性,无论银行发生任何负面的事件,都可能会衍生为声誉事件;二是声誉风险事件的防不胜防。即便有针对性的常规性的防范,员工行为引发的风险有时也是防不胜防;三是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目前来看,银行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全面的风险排查,全面的风险管理,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公关应对机制,做好培训与演练。



平安人寿员工举报事件

平安人寿员工个人抖音号引发的舆情事件,引发了行业的思考。2021年5月24日,平安人寿员工许英琼个人抖音号发布视频,称该公司存在大量逼迫员工购买“自保件”的现象,其同步向当地银保监局进行了实名举报。事件经由媒体大量报道,平安以及行业自保件乱象成为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舆情过程

事件由许英琼个人社交媒体抖音号源发,新媒体红星资本局是首个介入报道的公众媒体,随后,金融时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新京报、界面、财联社、澎湃等主流财经媒体、主要门户网站以及多家新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平安人寿被迫做出回应,各大媒体呼吁监管介入调查,涉及规范销售人员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等内容。

由于举报人核心诉求没有解决,其持续通过个人抖音号不断爆料,矛盾进一步激化,舆情继续发酵。主流媒体也不断深挖事件最新进展、行业相关案件、平安近期所涉及违规问题、在二级市场的影响、“自杀保单”背后乱象等方面。

受负面报道影响,公司股价下跌,市值一度蒸发300多亿。中国平安发布半年报,多家主流媒体对平安进行深度分析,出现大量如企业价值观出现偏差、股价下跌、代理人缩减等方面负面报道。

舆情影响

自保件一直都是保险行业顽疾,业内甚至流传着“招代理人就是招客户”的说法,这起举报事件,再次把这一行业乱象置于公众视野,舆论监督引发了监管加码,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人身险销售人员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的通知》和《北京银保监局关于印发北京保险机构销售人员处罚信息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强化保险机构自保互保业务管理,构建销售人员“灰名单”制度。

个人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许多重大事件的新闻来源,视频类爆料内容传播迅速,抓人眼球,极易形成热点,构成企业声誉风险的新挑战,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舆情与声誉管理水平,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关切和利益诉求,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风险隐患,塑造健康可持续的企业品牌和资本品牌。



海通证券违规遭监管处罚

2021是海通证券的多事之秋。9月8日晚,因在开展西南药业财务顾问业务的持续督导工作期间未勤勉尽责,涉嫌违法违规,海通证券(600837.SH)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引发媒体群体性报道。舆情发生后次日,海通证券股价遭暴击,一度逼近跌停。

舆情发展

证券时报、经济参考报、第一财经、每日经济新闻、国际金融报、北京商报、深圳商报、新浪、搜狐、网易、凤凰、和讯、金融界、财联社、澎湃、华尔街见闻、36氪等主流财经媒体和新媒体几乎均在第一时间以"突发重磅"为题关注报道该新闻。

媒体继续深挖发现,今年以来,海通证券多次因合规问题遭监管“点名”,亦是本年度业内被处罚最多的机构。7月,证监会公布了2021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海通证券成为唯一落入B类的头部券商。而在此之前,海通证券已连续四年被评为AA级。媒体纷纷评论,海通频频收罚单、评级地位不保的背后,合规问题敲响警钟,展业质量面临考验。

有业内人士认为 “(从严监管背景下)相关券商一旦被立案调查并处罚,最终可能影响到每年的券商分类评级。如果评级被下调,意味着未来部分业务的发展将受限"。一段时期内,该舆情被媒体跟踪炒作,公司口碑和声誉持续负面传播,“违规被罚”成为本年度海通证券显著的负面舆论标签。

舆情影响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监管层强调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的责任,作为中介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券商今年遭遇了严监管,违规被处罚成为行业高发的声誉风险事件。专家表示,对于中介机构的监管更加严格、细致、可执行,有助于提升监管有效性,夯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基础。


公共事件舆情
2021年终盘点

2021年,长袖善舞的各大知名企业公关失灵,舆情事件频出,翻车现场花样百出、演绎出备受社会关注的公共舆情事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如:特斯拉因消费者车顶维权,引起发的公关战;网红奈雪的茶登陆港股两个月,就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新华社记者暗访“手撕”;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因员工被侵害事件,致使公司“破冰文化”再次被热心网友扒出,引发人民日报、中纪委评论。

由于疫情带火直播行业,让头部主播赚得盆满钵满,也给很多企业开拓了新的营销卖货渠道。欧莱雅请头部主播带货虽赚足了眼球,却输了声誉,双十一因差价问题遭到消费者和监管层双重“拷问”。

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就像一张扑克牌的AB面,A面无论单打还是组合打,只要实力和运气足够,总能带来正面效应。而B面就是一个未知数,你可以算清自己的牌,但却不一定能算对对方手里的牌。



薇娅偷逃税被罚 解开了背后的资本推手

2021年1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税务局消息,头部电商主播黄薇(薇娅)在2019年到2020年期间,偷逃税款达6.43亿元,少缴纳税款0.6亿元,依法对黄薇作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舆情发展

薇娅作为顶流主播,偷逃税额巨大,事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官媒央媒、主流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社会全媒体舆论全面参与报道讨论。舆论焦点集中在:薇娅偷逃税事实、薇娅致歉表态、行业自查补缴、税法刚性与执法温度、直播行业规范发展、直播平台责任。相关报道与观点评论经网络媒体与新媒体广泛传播,占领了各大媒体显著版面(位置),成为重大热点议题。

同时,在舆论发展过程中,始终由权威央媒新华社、人民日报、中纪委网站等,及时定调发声,引导舆论走向,确保了事件高热度发酵的同时,舆情保持在理性、建设性轨道,没有出现无序恶意炒作。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新兴行业多元发展,但不能偏离价值共识,流量增长的同时,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也要共同提升。中纪委网站评论称,对直播行业加强税收征管是规范税收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直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政府对新兴业态发展的态度是包容审慎,但绝对不会纵容逃税。

后期有自媒体挖掘薇娅背后资本角力,但随着舆情热度消退,未能形成新的传播高峰。

舆情影响

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加持、平台扶持与政府引导,将共同使直播电商行业停下“野蛮生长”的脚步,共同促进直播行业健康长远发展,需要各部门各方面协同发力。



阿里巴巴员工被侵害事件

2021年8月7日,阿里巴巴(NYSE:BABA)内网认证员工匿名称,遭公司男领导和客户侵害,事件引爆全网,并引发社会对女性职场权益、加班、酒桌文化、阿里破冰等热点话题的持续探讨。

舆情过程

2021年8月7日,阿里女员工通过内网自曝称,遭公司男领导和客户侵害,舆情一触即发,引发全网关注。

至8月8日,有关“阿里+女员工”关键词的舆情声量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并同时登上微博、今日头条、百家号、抖音等9个平台的热搜,主流媒体北京商报、北青网、广州日报、新京报贝壳财经等相继跟进报道,自媒体、KOL等也进行关注评论。

8月9日,人民日报评论刊文《越是扩张发展 企业文化越需“实质校准”》,指出企业文化问题是企业面对危机时的一次“实质校准”。

8月10日,中纪委刊文《铲除潜规则滋长的土壤》,并提出企业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制度,个人也应坚决拒绝和破除职场潜规则。

官媒评论同时引发主流媒体、新媒体、KOL关注,再次掀起一波舆情小高峰。

8月14日、9月6日,济南槐荫公安分别发布调查情况通报,在这期间王某文之妻、张某之妻亦有向阿里女员工声讨,但舆情关注度整体呈现波动状态,未再引发大面积关注。

后续随着时间推移,舆情关注度持续降低。

舆情影响

随着事件反转,调查结果显示阿里涉事男领导、华联超市员工未构成犯罪,但无论如何“阿里”都是跳脱不开的一方,其企业文化、价值观在该事件中成为最被诟病的问题。可见,企业价值观“偏航”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



特斯拉维权事件

2021年4月19日,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位现场,一名女车主身穿“刹车失灵”字样T恤站在车顶维权,当时这名女车主情绪激动,被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拖拽制止。事件经由媒体大量追踪报道,特斯拉安全性、维权难成为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舆情过程

此事件爆发刚好在上海车展的媒体日,金融时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新京报、界面、财联社、澎湃等主流财经媒体、主要门户网站以及多家新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形成第一波舆论高峰;

舆论压力之下,特斯拉首次回应,但特斯拉公司副总裁接受财经汽车专访时强硬表态不妥协,进一步刺激了公众情绪,舆论热度持续攀升。

4月20日,央视《东方时空》深度评论《不妥协?谁给你的底气》,新华每日电讯、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等重量级媒体也加入声讨行列,舆论热度到达顶峰。4月22日,中消协发声:企业经营的首要前提是尊重消费者,舆情进入尾声。

舆情影响

从特斯拉事件的几次拉锯战来看,因各执一词,市场对消费者和特斯拉的舆论风向也是逐步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到看客心态转换。但无论如何特斯拉的“傲慢公关”行为,都使其品牌形象受到重创。外企身份叠加国内这几年兴起的国潮文化、新造车势力的发展进步,对特斯拉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华社记者卧底奈雪的茶

2021年8月2日,奈雪的茶(02150)上市两个月后,新华社报道了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等多家门店存在食品加工卫生环境脏乱、食品原材料变质、篡改标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舆情过程

8月2日晚,新华社刊发了源发报道,并配发视频。舆论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两小时内冲上微博热搜。随后,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商报、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东方财富网等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以及视频类网站等近百家媒体转发、跟进报道。奈雪以及新茶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网民纷纷在社交平台吐槽、指责奈雪忽视食品安全,伤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次日,奈雪在官方微博致歉。

随后,北京、广东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出手。北京市场监管部门责令企业停业整改,并立案调查。奈雪深陷舆论漩涡。在8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新闻通气会上,监管部门通报了对奈雪的处罚决定。24日凌晨,奈雪的茶发文称,“接受处罚,对此,我们深感痛心,并向广大消费者致以诚挚的歉意。”至此,舆情进入尾声。

舆情影响

新华社曝光后次日,奈雪的茶大跌10.83%。重大负面舆情对企业声誉和资本品牌是一记重创,企业后续需要长期的品牌修复维护。这起舆情还引发了舆论对新茶饮食品安全和商业模式的深层讨论,有媒体认为新式茶饮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低利润扩张以及加速开店,巨头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客流和营收等业绩数据,同时也会影响到二级市场股价乃至标的评级。



欧莱雅直播间差价风波

双十一期间,欧莱雅宣称与李佳琦和薇娅直播间合作,推出“全年最大力度”促销。但随后在欧莱雅自己直播间里,同样的产品的价格比头部主播直播间价格低了近百元,导致消费者大量投诉和强烈不满,李佳琦、薇娅宣布停止与欧莱雅合作,公众和舆论纷纷指责“欧莱雅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此事演变成为消费类维权公共事件。

舆情过程

舆情源头是受到差价影响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帖以及向客服投诉,北京商报率先发表了《欧莱雅被指虚假宣传 同款产品预售价格更贵》,随后又连续几天进行了跟踪报道。由此点燃了舆情。

光明网、法治日报、北京商报、南方日报、新浪财经等主流媒体纷纷参与报道,负面声量不断走高。舆情持续发酵,主播方李佳琦、薇娅联合发表声明称停止与欧莱雅的一切合作。欧莱雅在舆论上陷入被动,姗姗来迟进行了首次回应,向消费者致歉,对差价原因进行了解释。

但公关声明对于舆情争议的焦点,即差价赔偿问题,没有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危机应对显得空洞,缺乏诚意,舆论热度丝毫没有消减。人民日报对此予以了尖锐评论,称“套路消费者,不能道歉了之”;央视网称“欧莱雅惹众怒,比道歉更重要的是行动”;中国青年网更是深度剖析“欧莱雅差价事件,缘何惹众怒”。央媒官媒纷纷定调发声,直指企业缺乏诚信,不尊重市场和消费者。汹涌的舆情,对产品口碑和企业声誉带来不小冲击。

启示

差价风波根源在于品牌方与主播方的流量博弈,但企业在制定商业策略时若有失公平与诚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必然会带来口碑和声誉的损失。全媒体、自媒体时代,公共舆论是品牌传播的发射器和放大器,尊重市场、尊重公众、诚信规范是企业必须坚守的价值底线。